本文转自:中国教师报
专家视角
关心:教育的灵魂与时代的呼唤
常生龙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和快速变化的时代,人们似乎总是被各种目标和任务所驱使,忙碌于追求成就、财富和地位,却往往忽略了生活中最基本、最温暖的情感——关心。关心不仅仅是个人美德,更是一种人际关系和文化条件。它贯穿于我们的一生,影响着我们如何与他人互动、如何理解世界、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内尔·诺丁斯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内心深处那片被忽视的角落,让我们深刻反思教育的本质以及我们该如何在教育中培养出真正有温度、有责任感的人。
关心是人类社会得以维系和发展的基石。当我们关心他人时,我们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这种连接能够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
关心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关心自我是个人成长的基础。只有学会关心自己的身体、情感和精神需求,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其次,关心他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当我们学会关心他人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减少冲突和误解。最后,关心世界是我们作为全球公民的责任。面对气候变化、战争、贫困等全球性问题,关心意味着我们愿意为这些问题的解决贡献自己的力量。
诺丁斯在书中明确指出,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并且可爱的人,这样的人不仅能够为自己的生活带来幸福,更能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尽管关心如此重要,但当前的教育体系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作者在书中指出,现代学校教育过于强调学术成绩和标准化考试,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精神需求。
尽管教师可能愿意关心学生,但由于教学任务的繁重和教育环境的限制,他们往往无法与学生建立真正的情感连接。学生常常抱怨“没有人关心我们”,这种抱怨反映了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要落实关心教育,先要从教育理念上进行变革。学校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地方,还应该是一个充满关爱和温暖的社区。
课程设计的变革。课程设计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出发,而不是仅仅围绕学科知识展开。学生应该学会如何关心作为物质和精神结合体的自我,学会关心身边和远在他乡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地球以及各种学科知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课程需要重组,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将关心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例如,可以将体育课、家政课、性教育、健康与卫生教育等课程融合起来,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关心教育体系。学校提供多样化的课程,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同时,课程内容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角色需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心灵的引导者和关怀者。教师需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声音,理解他们的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支持。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充满关心和温暖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和被接纳。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真诚的对话关系,通过对话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困惑,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动力和意义。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学会关心复杂的社会问题。
学校文化的营造。学校要为关心关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必要的气氛和文化,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如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心他人。
家庭与社会的支持。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树立关心他人的榜样,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学会关心。社会也应该为关心教育提供支持,通过社区服务项目让学生参与到关心社会的实践中。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这本书提醒我们,关心是教育的核心,也是人生的基石。尽管现实并不乐观,但我们仍要坚信关心教育是教育的未来方向。关心不仅是一种美德,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条件。只有每个人都学会关心,才能真正构建一个和谐、幸福的社会。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世界。
(作者系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
配查信-股票如何加杠杆-散户股票配资-加杠杆的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